2022-02-14
全球微资讯!娃在幼儿园的社交“潜规则”,心疼!教会ta这句话,孩子受益终生
今年下半年又有很多娃要入园入托了,也要开始接触更加复杂的社交。
在学校没有家长顺着,娃会碰到很多被小朋友拒绝的情况。如果没有准备好,是会给孩子很多冲击的。
(资料图片)
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潜规则”: “经不起”被拒绝的孩子,可能交不到朋友。
编辑部里就有妈妈吐槽过,以前娃好几次哭得很崩溃、不想去上学,就是因为有同学不要跟自己一起玩。
后台也有很多妈妈有这类担忧: 孩子经不起拒绝,该怎么办?
非常能理解大家的无奈,不管娃是可怜兮兮地跑来哭诉,还是直接原地“爆炸”,都折磨着老母亲垂危的神经细胞。
来源:哔哩哔哩@小蘑菇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可以怎么做?
首先妈妈们需要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 “被拒绝”会导致 “社会疼痛” 。这跟伤口会让人感受到“疼痛”是一个道理,它们都 会引起大脑的“疼痛”反应 。 (我们大人遇到了,也同样会难过,更何况孩子)
但为什么有些宝宝被拒绝后会情绪低落、大哭,甚至发脾气,而有些宝宝却能云淡风轻?
一方面,这跟个人特质有关, “拒绝敏感性”高的人,感受到的痛苦会更强烈 ,甚至还会因为害怕被拒绝而不敢主动了。
另一方面,也跟 处理情绪的能力 有关。哭泣、闹脾气的孩子,是他们还不太会处理自己的疼痛和情绪,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宣泄。
娃的剧烈反应也有可能 是为了向别人提需求 ,毕竟为了止住哭闹,我们真的很容易妥协。
而这些,看起来都可以用一句“经不起被拒绝”来描述。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经不起被拒绝”都不利于娃发起或维持一段社交关系,也让 ta 更难适应园所生活。
娃还只是个“社交小白”,所以我们大人的引导很重要,甚至会影响日后孩子的社交方式。
但现实总是很骨感,因为娃真的太难哄了:
就算跟娃“统一战线,一致对外”,都有可能被 ta 怼
:“那我们不跟他玩,我们玩自己的。”
:“我就要跟他玩!”
:“他的游戏也也没什么好玩的,我们自己的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我不!我就要和他玩!”
讲道理就更行不通了,娃的小脑袋都哭当机了,每次局面都会变成我说我的,他哭他的。
要是来一句“乖,不哭了”,反而会哭得更大声。
那带娃买好吃的、好玩的?想都不敢想!有了第 1 次,就有第 23456……N 次!
仿佛遇到了一个无解之谜,尽管我们想出 100 种应对方式,但娃好像总有 100 种“变本加厉”的本事,有时候还挺挫败的。 (你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吗?)
到最后没了耐心,脾气上来了,甚至会忍不住“凶”孩子。
直到有一次,轮到自己被老公安慰时,才恍然大悟。
我好像一直在“好心办坏事”!
妈妈们有没有过这种感受,尽管老公很用心地讲道理、提供解决办法,但在很多瞬间,还是 会觉得自己的感受、自己在意的东西,他其实不理解。 (虽然很感激老公的心意)
连我们都这样,娃岂不是更无助、更委屈?
这么看来, 真正跟妈妈在较劲儿的,是娃那来势汹汹,却又无处可去的情绪。
云开雾散后,就会发现,娃需要妈妈做的,只不过是这些。
“妈妈理解你的感受”
娃很失落时,首要需求就是情绪宣泄, 表达出对 ta 的情绪支持 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被拒绝是一件很令人伤心的事情,妈妈被拒绝的时候也会很伤心的。
如果需要,也可以 抱一抱娃,或者拍拍 ta 的肩膀 ,用身体接触和肢体语言,无声但又能“狠狠”地告诉娃:妈妈在乎你。
“他们拒绝你,不是你的错”
但有时候,不管怎么“出谋划策”,不管怎么鼓励娃再尝试,可娃还是会很难过地说 “可是他们不喜欢我” 。
其实娃知道怎么去重新“搭讪”,但正是这个心结,让 ta 不敢也不想这么去做。
来源:《不可思议的妈妈》第 2 季
有研究发现,有一些人会拥有更长期、深刻的“被拒绝的痛”,他们往往会倾向于 “向内归因” ,认为 “被拒绝”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不好 。
后果可能是,把自己藏起来,不敢去尝试,也不敢主动交朋友,从而对未来很多事情都会失去信心。
但其实客观上来说, 别人会拒绝,往往都是拒绝你当时的行为和请求 。
我们要跟孩子说明白这一点, 让 ta 知道更具体、客观的原因,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 ,例如:
ta 不给你玩玩具,让你很伤心是吗?现在 ta 还不认识你,你刚加入可能让 ta 有点紧张,所以还不能把心爱的玩具给你。
他觉得自己的玩具很好玩,还没玩够,想自己先多玩一会再来加入你的游戏。
如果娃还是在“向内归因”中走不出来,我们可以教娃一个小方法—— 去问问对方为什么会拒绝自己 。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因为问出“为什么”的时候, 娃就不再是自我怀疑,而是到“外部”去寻找原因 。
当年,一个社恐小伙发起的“碰壁 100 天”实验在网络上走红,他的实验总结是, 只要能勇敢开口,并坚持“多问一句”,就能打破被拒绝的困境 。
就像他所经历的,问一句为什么,可能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来源:TED 演讲《What I learned from 100 days of rejection》
也许你的孩子就是下一个受益人~
随着娃的社交世界逐渐充盈,类似的情况可能还会出现一遍又一遍。
除了让孩子从当下的痛苦走出来,更重要的是让 ta 能继续鼓起“被拒绝”的勇气。
来源:哔哩哔哩@小蘑菇
但这也是很多妈妈所苦恼的,为什么自家娃不敢向别人提需求、不敢主动,特别害怕被拒绝。
其实,不主动也算是一种避免受伤的保护机制吧。
不妨 平时多做一些角色扮演游戏 ,模拟社交,让娃在可控的情况下多去适应。
但也别忘了告诉孩子 : 如果你实在不敢,那妈妈再帮你 。有妈妈做后盾,娃才好放下顾虑向前奔跑呀。
你家娃遭遇拒绝后会咋样?你都是怎么处理的?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
[1] Eisenberger, N. I., & Lieberman, M. D. (2004). Why rejection hurts: a common neural alarm system for physical and social pai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7), 294-300.
[2] Howe, L. C., & Dweck, C. S.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 recovery from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1), 54-71.
[3]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02138142/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